摘要:當前,有不少中小學生在學校甚至在課堂上吃零食.這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讓教師甚感頭疼.校方為了維系教學秩序,管制學生的味覺欲望,出臺了名目繁多的有關零食管理的制度.盡管如此,學生在學校吃零食的現象仍屢禁不止.學生在面對各種制度時,有著不同的應對策略和相應選擇.基于對兩名受訪者的對話式訪談,探討了現今中小學零食管理的微觀制度的類型,梳理了學生應對零食管制的策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其背后潛藏的學生口感訴求與教師機智缺失的矛盾.以其中一位初中女生因考試失意而吃零食排壓的個案為切入點,通過對她的口感體驗的描述與分析,導出其身體現象的動力機制與意識結構的基本成分.許多學校出臺的各種零食管制方案對于學生的身體及其功能的假設是:身心二元化與身體對象化.學生為了享用或限制自己的口感,不斷地在制度約束、味覺欲望與學業形象之間進行權衡,并依據各自的口感訴求作出是否吃零食、吃何種類型的零食、何時何地吃零食的不同抉擇.學校對于中小學生在校吃零食的管理,表面上是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的管理問題,其實背后折射了現行教學秩序的深層結構及其弊端.因此,學生個體在學校生活中的口感史片斷,不失為探究深層的教育體制和宏觀教育環境的細微切口與重要視角.